首页 > 资讯 > 正文

1.你喜欢余华"先锋小说"中的哪篇作品?为什么?_你喜欢余华先锋小说中的哪篇作品为什么 天天新消息

1、当生活在80年代的我们还在为物质上的需求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知道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该想想这世上更苦难的人,与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感到幸运呢!当一次次邪恶的观念充斥着我们的大脑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冷静的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呢!正如一条颠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终会在浪尖与谷地起伏一样,前行在写作之路上的作家们的创作状态无疑不可能稳定如一。

2、余华也不例外。

3、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余华在1995年前后,也就他在那篇《活着》的创作前期,余华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很微妙的时期。


(资料图片)

4、首先,我们跨越对经过和原因的猜测和臆断,把目光直接投向1997年,我们会发现余华在那一年做出的一个对中国先锋文坛不啻为一个噩耗的决定:放弃先锋试验。

5、然后我们再回眸身后。

6、这时候就会发现,那实际上在1995年就已经是注定的事情了。

7、这一年,另外两个著名的年轻作家苏童,莫言也作出了类似的决定。

8、余华的告别先锋小说的宣言是:"我现在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而这时恰恰是他继《活着》之后,另外一个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杀青不久。

9、那么就让我们稍微关注一下这后一部被作者声称为"关注现实"的作品。

10、实际上,它与余华早期作品之间相当明显的变化。

11、或者说,我们会惊异地发现这篇文章与余华早期的《在细雨中呼喊》完全是两种样子。

12、那么我们再把目光转回到1995年,就会发现余华的唯一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就是那篇轰动一时的《活着》。

13、这样说来,《活着》应该是余华创作的一个过渡。

14、《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

15、一方面我们可通过《活着》继续一个真理:写作是需要天赋的。

16、余华在自己的创作风格转型期间完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

17、同时,也因为另外一个真理,"写作是不能完全依靠天赋的",余华的先锋性写作在经过了十多个年头后,于1995年左右的时候彻底陷入了低潮。

18、事实上,这在中国文坛还是具有一定广泛性的。

19、1980年以后露面的作者中,都曾经被先锋的这样的标签贴过,不过他们在90年代前后,悄然进入了他们曾经不屑的主流文学。

20、当然余华等少数几人坚持的时间甚至还要更久一些。

21、从这个角度说,《活着》是作者在自己进行先锋性文本创新枯竭的时候,寻求出来的一条出路。

22、不过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23、从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来的很大的随意性可以看出,《活着》不是一部在构思完全成熟后才开始创作的作品。

24、余华有可能象孩子信手涂鸦一般写下一个开头(这个开头如果对照余华的自身经历的话,会发现惊人的真实性,事实上,当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是余华写作的最初动因)。

25、作者在将这个作品雕琢之前,可能称不上是在创作。

26、在余华的创作陷入低迷的时候,写作其实仅仅是一种习惯而已。

27、《活着》是一篇在随意中完成的小说,对于读者和作者而言,与所有好作品一样,是一种偶拾,或者是一个运气。

28、《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

29、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

30、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

31、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

32、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

33、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

34、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35、在后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学评论,对《活着》给予了尖锐的批判。

36、例如:认为作者将主人公富贵最终的活着类比为一种类似牲畜一般的生存,并予以唾弃。

37、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尤其是当海外市场对《活着》给予了高度的评论评价后,有关《活着》的另外一些见解渐渐出现。

38、例如:《活着》是繁花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富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结尾那个与富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另高贵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

39、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

40、事实上,后一种可能是非常大的,因为余华在冰冷中叙述残酷是他的拿手好戏。

41、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

42、这样就会有一个结局: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

43、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

44、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

45、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

46、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

47、《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

48、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49、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


您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Copyright   2015-2023 京津冀音箱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2   联系邮箱:434 922 62 @qq.com